2017/09/15

父親重不重要?讓科學告訴你。Do father matter?稻田出版

以下為條列書中重點與少量註記,只收錄明確的科學研究結果和統計結果,正在發展的研究、動物實驗和趨勢請詳見書中。

前言
  過去科學界認為父親職責只有提供一份DNA~無關乎年紀、健康狀態;乃至於伴侶懷孕時期甚至出生到小孩長大~都是媽媽的事情,老爸只出DNA、養育責任只有「付清」。但近代,不論是醫學或遺傳學、統計與心理學,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爸爸的重要性不亞於媽媽、甚至有獨到之處,也不是「孩子模仿父親」這樣的單純影響。

第一章  父職起源
一、 父母早期的生活經驗會造成配子(生殖細胞)內DNA上的「標記」。這「標記」是DNA外面的「甲基化修飾」,稱為「表觀遺傳變化」,因為它們改變了基因的運作方式–儘管沒有改變DNA本身。
二、承第一點,有時父親身上的特質會影響到兒子、有時只影響到女兒、有時兩者都有。母親亦然。
三、有些基因,如「peg3」,同時對兒子和女兒產生不同的影響,且只有父親的基因表現在子女身上,母親的基因受到壓抑,這種特別的曰「父系表現基因」。

第二章  受孕
一、當我們從父母身上各自得到一份「無甲基化」的DNA時,如同得到替身保險:兩者可以互為備案—若其中一份故障、另外一份通常還能繼續運作。
二、「甲基化」標記會戳蓋上「關閉」的記號,令被標記的DNA無作用,使基因功能變化。當第一份DNA出錯卻無法切換到副本備份時,突變、疾病、功能障礙就司空慣見。這就是為什麼「甲基化」如此重要,且我們必須要付出巨大的代價。(抽煙會造成甲基化)
三、雖然Y染色體比X染色體要小得多,一但「父系表現基因」被甲基化、又「必須要是來自父親才能成為表現基因」時,會產生嚴重的後果,重要性不小於母親。

第三章  懷孕期
一、懷孕期間,女性催乳素變化與孕期有關;父親只與伴侶荷爾蒙變化一致、與孕期無關。伴侶越親密、荷爾蒙變化越一致、更會成為稱職的父親。
二、父親體內催乳素濃度上升、皮質醇與睪固酮濃度變下降。(承上2點,所以準爸爸和孕婦一起發胖是正常的,準爸爸也感覺到骨頭酸痛也是正常的,不是心理作用。)

第五章  嬰兒
一、嬰兒出生後,母親就已經在較深層的大腦結構裡、與痛感、感情關係區域出現活動跡象;父親在大腦皮質上出現類似的活動。出生2~4周後,父親大腦的活動消失;這解釋寶寶夜啼時,為什麼爸爸通常能繼續睡下去。出生3—4個月後,父親在聽覺皮質和較深層腦域開始啟動,且表現的模式複雜,不同於母親的模式,顯然已經與寶寶連線成功。
二、父母同樣都有能力讓自己與嬰兒在情緒上互相搭配,但各自是不同的體驗。且在母+女、父+子之間,父+子情緒同步程度更高。父親與寶寶良好的陪伴互動,對父親工作表現上有正面的影響,對寶寶、父親、雇主其實是三贏的。
三、父親的獨特影響力:
①父親在整體照顧上投入較多心力,寶寶在夜裡醒來的次數明顯減少。
②12個月~24個月之間,會出現正常的『外化型偏差行為』,如耍脾氣、亂踢亂咬;滿2周歲時才會開始消退下去。統計上有6%的寶寶會延續到兒童期結束(12歲)才終止。已證實學齡前(6歲前)極度展現出外化型偏差行為的人,成年後會有較大「對立性反抗行為」(待補充)。而父親對寶寶投入較多心力、更善體人意且真情流露,孩子就比較不會出現外化型偏差。
③父嬰互動越是疏離,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的比例就會越高。對兒子的影響比女兒來得高,而且不管母親與嬰兒在一起的表現如何,情況都不會改善與改變。

第六章  兒童
約三歲開始說話,是重要的里程碑。
一、母親熟悉自己的孩子,不自覺使用孩子熟悉的語彙進行交談;而父親比較沒有這麼合拍,所以使用一般的詞彙,結果讓孩子學到新的字彙與概念—這樣好的結果。
二、父親也比母親與孩子玩耍時更加投入,也說更多的新詞彙,這正面的影響持續的上學前。
三、家裡有個爸爸,女兒比較不會出現「內化」疾患,如憂鬱、恐懼、自我懷疑。在兒子身上不適用。
四、父親往往用戲謔的手法來擾亂孩子,孩子們剛剛好也很喜歡。雖然乍聽之下好像不太好,但這種「擾亂」有很關鍵的作用:令孩子學會應付面對突發事件。父親讓人難以捉摸的特性,能幫助孩子在遇到困難或認識新朋友時,學會勇敢堅強。
五、在一年以上的追蹤發現,各種與心理、社會方面有利的影響,都源自於父親與孩子的直接接觸:開始上學後比較不會出現行為問題、比較不會染上煙癮。另一驚人發現是,父親有在女兒7歲時陪著閱讀、在女兒16歲時關心在學校的情況,有助於幾十年後降低罹患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。
六、與孩子社交能力有關的源頭,都得回溯到爸爸與孩子的遊戲方式。遊戲主題反覆的出現、並隨著時間改變:如搔癢、學步、相互追逐、騎自行車、傳接球、搭雲霄飛車等其他更複雜的玩法。
七、遊戲的重要性在於:雙方在節奏快速、程度激烈的活動裡辨識出彼此的情緒訊號—這也是與人相處所需要的能力。回應彼此的情緒、正面積極互動的玩在一起、絕不獨裁(不愛下指令)、不太過掌握整個遊戲,是非常關鍵的特徵。

第七章  青少年
一、5~7歲間、有溫暖親密的父女關係與大量父親陪伴的女兒,出現性早熟、提早性行為、少女懷孕的風險較低;對兒子影響尚無研究。
二、催產素在「大量給予慈愛接觸的母親」身上濃度增加,低情感表現的母親身上並沒有發生。而父親並不隨慈愛的接觸而上升,而是隨著嬰兒帶來的刺激與涉及探索的遊戲而產生、增加…而也就是那種打鬧的氣氛。使用安慰劑和催產素餵食2組父親,結果確立催產素提高父親的參與度與親密度,而該組別的寶寶催產素濃度、反應能力也一同上升。
三、伴侶懷孕末期和嬰兒出生後,父親的催產素濃度上升,這將與父親發揮作用的方式、對孩子探索慾的鼓勵有關。承上2點,感情的聯繫與探索的鼓勵,是父親與子女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環節。
四、自認為獲得父母認同的孩子、與自認為不被接受的孩子比較:前者更加獨立自主、情緒穩定、強烈的自尊心與積極的世界觀;後者較充滿敵意、表現無能、情緒不穩、消極的世界觀。而且父親拒絕、排斥孩子帶來的影響可能比母親所做的來的大。

第八章  高齡父親
一、「端粒」是染色體兩端的帽子結構,能在染色體分裂時保護他們免於受損。在大部分的組織內,端粒隨著年紀的增加而縮短,這直接導致老化的成因與影響。高齡父親的子女擁有比正常人還要長的端粒,而且這個特性會再傳遞給下一代。若祖父和父親親都是晚生,孫子輩更加得到雙倍的長度。較長的端粒代表染色體分裂更耐得住時間的折損、預示健康與長壽。
二、與年輕父親的子女相比、高齡父親的子女平均長得較高且修長一點(也就是較不粗壯),30歲為分界點、三十歲後生的孩子平均會高一英寸。其他特徵如(未明言父親年紀的分野):成年後罹患肥胖症的風險下降;高密度膽固醇(HDL好膽固醇)濃度下降,代表成年後罹患心臟血管疾病風險上升。
三、高齡父親確實與高齡產婦一樣會增加產下唐氏症孩子的風險,且機率差不多;而思覺失調症風險上升到百分之三。